端午快樂,酒友們,我是有意不祝大家端午安康的。大家今天都喝了什么酒呢?喝了酒之后有沒有更快樂呢?
我記得大概是十年前的2015年,一篇后來被證實為“杜撰文”的文章寫到:“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介紹,端午節(jié)是個悲傷的日子,因為屈原在這一天投了江,所以這一天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span>
于是,忽如一夜狂風來,無數(shù)的中國人自此就被道德綁架上“不能祝別人端午快樂”,“只能祝端午安康”,硬生生把“祝別人端午快樂”弄成了一個不吉,不應,沒文化之事。
可事實呢?
事實是,“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根本就查無此人,上述“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言論”也是查無此言,完全是自媒體博主為了讓自己的“杜撰”獲得“表面的權(quán)威性”,故意“捏造”出來的“人物”,以及故意“編造”出來的“言論”。
再者,端午節(jié)早在屈原出生之前的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最開始是從自然時序中推演出來的一種圖騰祭祀,后來則演變成民間節(jié)日,并配套有了劃龍舟和吃粽子等儀式活動,對于華夏兒女而言,這就是一個到處都洋溢著快樂氣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在這一天“互道快樂”是再自然不過之事。再后來,到戰(zhàn)國時期,因為有愛國人士屈原在端午這天投江以死明志,于是慢慢的很多地方的端午就又加入了紀念屈原和他忠君愛國的的內(nèi)容,開始融合為兼具自然時序與人文內(nèi)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既在這一天祭祀,也在這一天歡聚、出游、行樂,同時也在這一天紀念屈原,互不沖突,并且在2015年前從來就沒有過“不能祝端午快樂”的說法,也從來沒有過“祝端午安康”的端午習俗。
故此,即便細究下來,覺得“祝端午安康”確實顯得更有文化內(nèi)涵,很有傳統(tǒng)儀式,也更能提醒我們緬懷忠君愛國的屈原,搞不好“端午安康”這樣的祝福在未來還真的就成了約定習俗得以延續(xù),但是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硬要給“祝端午快樂”扣上一頂“不可以的”帽子,理由還是子虛烏有、穿鑿附會而來,這就既是造謠,也是以訛傳訛,還是非黑即白的道德綁架。
更重要的是,咱們既有了解“不能說端午快樂”這個謠言來龍去脈的知情權(quán),也有了解“端午安康”是怎么硬編造出來的知情權(quán),至于大家愿意祝端午安康,還是愿意祝端午快樂,還是愿意既祝端午安康又祝端午快樂,那就純屬個人的喜好,沒有對錯,也沒有高低。除非未來的哪一天,把這個節(jié)日直接從法律層面改成了是紀念屈原的專屬節(jié)日,那再另當別論。對吧?
另外呢,喜歡醬酒的酒友,想必大都對“端午制曲,重陽下沙”這個說法很熟悉,所以在今天這個端午佳節(jié)既然聊到了跟端午有關(guān)的話題,那就不妨再順便聊聊釀造醬酒時經(jīng)常提到的“端午制曲”這個跟“端午節(jié)”有關(guān)的工藝到底是怎么來的?
說來也比較簡單,之所以醬酒的釀造過程中會有“端午制曲”這樣一個工藝的確立和傳承,主要就是因為端午前后剛好是制作醬香型大曲的核心原料“小麥”普遍成熟的季節(jié),也是跟釀造高溫大曲需要的高溫高濕氣候以及需要曲蚊活躍非常吻合的時節(jié),匠人們經(jīng)過一代一代的探索,慢慢的就把“端午”這個節(jié)點當做了制曲的一個節(jié)點,形成了“端午制曲祭祀”、“端午敬麥儀式”等等文化傳承,但并不是說制曲就只能在這一天進行,相反酒廠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也會根據(jù)氣候條件進行一些微調(diào),在滿足高溫高濕的微生物環(huán)境下都會制曲,只不過普遍還是集中在端午前后,即便有些相差,也不會相差太遠,大抵便是如此。